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铁山街道办事处埠岭头村北山
电话:13863976598
传真:13863976598
邮箱:13863976598@163.com
更新时间:2023-07-15 12:37:42
,简称ECO,ECO是Eco—agriculture的缩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纵观人类一万年的农业发展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原始农业,约7000年;二是传统农业,约3000年;三是现代农业,至今约200年。
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现代农业在给人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土壤侵蚀、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
面对以上问题,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生态农业便是世界各国的选择,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
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生态农业,顾名思义,就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式,创新农业发展体系,在保证农业发展创造效益的同时,将环保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中。这种转变,既满足了社会需求,也为农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以及持续性,是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综合性主要是指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发展单一的农业经济,还能够在整合林业、牧业、渔业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当地所有产业的协调发展;多样性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态农业在应用中具体包含多种不同的模式,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高效性主要是指生态农业倡导的循环经济理念,能够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解决一定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并提高生态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持续性主要是指生态农业本身能够与环境建设相结合,既能够有效发展农业经济,也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进而促进农业当地经济和环境双方的持续发展。
要想使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不能只看当下的短期经济利益,应该从长远角度去看待农业发展问题,在发展中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破坏周边环境,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资源去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无形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产量,得不偿失。对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在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使农业朝着生态农业方向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生态农业本身更强调尊重自然环境,以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为发展前提,保证各种农作物的健康生产,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的提高,能够为农业后续产业链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延长农业产业链。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学者就陆续提出走“生态农业”道路的设想,并迅速形成探索生态农业的高潮。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生产效率低下,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农业产品质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农业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就应当充分重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生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由于早期忽视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协调统一性,造成了诸如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农村生活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人口增加所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现象更加严重,阻碍了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经过生态学者、农业技术人员的努力,如今大众的生态意识得到了提高,各级政府也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迫切性。发展生态农业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要因地制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区域分布、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不能一刀切,要因时、因地、因物来制定相应的 目标,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要以生态效益为主,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质量,并加大资金投入来恢复已被破坏和退化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注意节约能耗,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应用生态化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态农业产品,满足地区人民高质量、健康生活的需要。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要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生态效益,摒弃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思想,应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总量、单位面积产量,使农产品的供应数量和质量大于或等于社会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保证人口健康再生产,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当地人口素质,推动当地社会文明进步。当然,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时不能以牺牲农业生态系统为代价,要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可用、经济上可行、社会能接受”“满足社会需要、不断发展而又不破坏环境”的中国特色生态农业。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在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使得市场中农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在发展生态农业时,不仅要加快完善相关理论和体系的建设步伐,还要通过观念和技术的更新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农业、养殖方面的知识,赶快关注我们!带你走进更专业的技术领域。喜欢就点个关注呗!我们致力于传播农业知识,服务三农;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项目编制;农场畜牧场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