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官网平台

生态畜牧业-技术-科技项目-科易网pg电子网站|PG电子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

13863976598
pc首页幻灯1 pc首页幻灯2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青岛臧家界生态农牧PG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诚信永远不变。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13863976598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铁山街道办事处埠岭头村北山

电话:13863976598

传真:13863976598

邮箱:13863976598@163.com

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生态畜牧业-技术-科技项目-科易网pg电子网站

更新时间:2024-05-20 00:37:16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工作安排,省工程咨询中心联合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2011-2020年)》,其定位高度对海南州未来发展的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该规划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符合国家科技部关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总体要求,符合青海省关于海南州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社会需求。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4年6月,农业部正式批复我省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农业部大力支持下于出台《意见》,明确了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方向。试验区成立后,青海省农牧厅为了更好地全面落实农业部、青海省政府关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意图,总体把控试验区工作,对各地试验区建设工作开展宏观指导,特组织相关单位和各方面专家组成编制组,编制《青海省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总体规划》。《规划》以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为核心任务,按先行试点、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三步走思路,通过生产要素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政策匹配等有效手段,以牧区六州为主体,以西宁市和海东市为补充,在草原生态保护、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草地生态畜牧业集约化经营、草畜联动、多元化服务和产业化发展等六方面探索创新,形成一批全国可复制推广的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经验。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畜牧业是青海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生态畜牧业是我省藏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保护相协调,实现减轻草场压力和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牧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核心途径。2009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海南州同德县、贵南县及兴海县河卡镇共12个乡镇和贵南草业公司、青海牧草良种繁殖场设立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下,以该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起点,打造涵盖全州范围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海南州加快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对于形成我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工作安排,省工程咨询中心联合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2011~2020年)》,其定位高度对海南州未来发展的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规划则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本规划应用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草地放牧型实验区、种草养蓄型实验区、标准化羔犊育肥型实验区和有机养殖型实验区。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引领、农牧民主导,加强农牧民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畜牧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加快内联外引,壮大畜牧业规模,提高产品价值和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创见与创新 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 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可带来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实施本规划将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到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可达到87.61亿元,增加值达到33.23亿元,百亩草地增加值7057元,按2009年农牧民人口计算,人均畜牧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3365元增加到987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3822元增加到9200元以上,年均保持15%以上的增幅,缩小农牧民经济收入与全国水平的差距。 2.社会效益:发展实验区建设将打破当今畜牧业徘徊局面,开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改善、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拓展就业空间,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农牧区社会稳定。

  通过两年的时间在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集中实施草原有毒有害防治、有机饲草料的生产加工、退化草地的治理、划区轮牧、天然草场施肥灌溉、舍饲圈养与分群管理饲养、无人机生态监测、生态高畜牧业效养殖技术的培训配套项目,从整体上研究各项措施的综合治理对项目区整体生态,经济的影响及项目实施后的成效。通过配套项目实施,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生态效益指标都已超过相关要求,示范带动辐射效应明显增强,畜牧业生产经营能力明显提升,牲畜品种和结构不断优化,彻底改变过去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目前,拉格日畜群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良种畜比例和牛羊出栏率不断提高,到2019年末,合作社优良种畜比例达到70%,母畜比例达到65%,仔畜繁活率达到85%,牛羊出栏率达到54%,分别比2011年提高15个、20个、2个、15个百分点,使牧业结构优化合理,生产潜力得到挖掘;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增加了96.25千克/亩,增长29.72%;草群植被盖度提高了14%,增长率达17.5%,草地植被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了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改变了牧民群众的传统观念,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本成果属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科学领域。在全球气候变暖及日趋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下,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由于过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引起草地持续退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形势日趋严峻。本项目针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研究草地退化成因和形成机理,揭示高寒草甸退化生态过程;筛选和选育优良草种及其适宜组合建植人工草地,综合控制草地害鼠等草地培育措施,最终建立适宜的高寒退化草地治理和可持续管理模式,为国家应对青藏高原草地治理、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主要创新贡献有: (1)首次制定了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分级标准及“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标准,选育出1个牧草新品种-青海草地早熟禾,研发出退化草地的3大类7个生态恢复重建模式和13套综合恢复治理技术体系,创建了以打贮草为目的的刈用型人工草地、以放牧为目的的放牧型人工草地和以植被恢复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型人工草地的“黑土型”退化草地分类治理模式。 (2)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三区功能耦合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科学内涵和特点,重点推广“120资源置换模式”、“324加速牲畜出栏模式”、“资源利用率的倍增模式”,使生态畜牧业生产、生态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初步共赢。 (3)确定了基于草畜平衡的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合理放牧强度;基于协同进化理论,验证了放牧家畜应对草地变化的营养平衡策略具有补偿生长;建立了首个高寒牧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技术平台;研发家畜健康养殖饲料配方3个,建立TMR饲料配送中心并结合藏系绵羊育肥技术,提高了舍饲育肥的效益,得到了当地农牧户和农牧企业的认可和应用。 (4)基于“人-草-畜-环境”系统的因素互作和功能维持机理,提出了高寒草地退化的综合因素学说,首次对三江源区草地退化驱动力因素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用系统学的理论从土壤-植物-微生物-种子库等多角度全方位阐明了草地退化过程和机制。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海北州委、州政府要求依据青海省政府2011年11月批复实施的《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组织编制海北州77个牧业村的《海北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牧业村详细规划》(下称《牧业村详规》),将《示范区规划》中涉及各项工程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一并纳入《牧业村详规》,进一步细化落实。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受海北州农牧局委托,根据州委、州政府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对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在海北州委、州政府和州农牧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中心组成专家调研并编制规划。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区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对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构建高原生态屏障,促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牧业持续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选择海北州建设示范区,使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必要。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海北州地处青海湖北岸,祁连山南麓,是黑河、大通河、湟水河的源头地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生态畜牧业是海北州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生态立省”发展战略,为海北州生态畜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海北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海北做强做优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 四、创见与创新 本规划是我省首次编制关于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详细规划。围绕《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模纲要》中确定的环湖现代高效畜牧业经济区发展思路,按照产品质量、生产、适宜的环境等要求和《示范区规划》总体布局,将以生产有机产品为主的牧业村布局为有机畜牧业区,将生产绿色产品为主的牧业村布局为高原生态畜牧业区。本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标,深入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牧业集约化,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科学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的服务体系,推进项目区传统畜牧业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自给自足为主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商品化生产转变,畜草矛盾的恶性循环向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转变,走现代生态畜牧业之路,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推进海北州高原现代畜牧业走在全省前列。 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经济效益:实施本规划将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增加值,提高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幅度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到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可达到40.3亿元,增加值达到21.2亿元,百亩可利用草地增加值2.6万元。 社会效益: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建立将为全省树立典范,带动全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带动畜牧业有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由依赖天然草地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局,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六、历年获奖情况 无

  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受省发改委委托,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对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在海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组织有关专家编制本规划。该规划通过运用地区性草业和养殖业偶和发展模式、高寒地区畜牧良种化模式和高寒地区现代畜牧业组织方式方法、通过建立草地畜牧业示范区、舍饲畜牧业示范区、半舍饲畜牧业示范区,进而规划海北州高原现代畜牧业,以实现草畜平衡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指导思想清晰,目标明确,符合海北州畜牧业生产的实际,对该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指导意义。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来源:青海省外国专家局 背景:生态畜牧业,也可称为可持续发展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延续和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畜牧业;它是在草地原始畜牧业和传统畜牧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为了解决草畜矛盾而提出的。生态畜牧业的内涵主要是依据当地资源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牧业的有效经验,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转变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结合的传统农牧业为主的模式,建立起以产业为核心的畜牧业发展模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转变牧区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牧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到2017年玉树市藏霸喇种畜场基本实现草畜平衡制度,达到草畜动态平衡;畜牧业生产中能繁母畜比例达到55%以上(其中能繁母羊比例60%,能繁母牛50%)。形成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劳动力得到充分的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务工和自主创业能力;畜牧业产值由2012年417万元增加到2017年791万元,年均递增11.20%。生态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高原特色畜牧业品牌意识加强。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体系,实现一个目标(环境良好、牧民增收)、两个转变(经营模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一年生优质饲草种植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与示范:优质燕麦筛选种植试验、燕麦与箭豆混播种植示范,示范田亩产3200kg。 (2)以草定畜及草场划区轮牧技术示范: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提高牲畜良种化率,建立种畜场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基本实现划区轮牧管理制度。项目末期,存栏牲畜控制在2万只羊单位左右。 (3)牦牛围产期补饲,提高产奶量;牦牛放牧补饲,出栏率提高到13%。 (4)特色旅游休闲乳、肉制品开发肌优质牦牛乳酸奶、奶酪加工技术推广示范:加大优势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利用已有小型乳制品加工生产线)畜牧业文化园建设:建成集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畜牧业文化园及生态旅游型家庭牧场并正常运营。 (6)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牧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200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50人。4.取得成果、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一年生优质饲草种植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与示范 (2)以草定畜及草场划区轮牧技术示范 (3)牦牛围产期及放牧加补饲技术 (4)特色牦牛乳制品开发及推广 (5)畜牧业文化园建设 (6)申请牦牛酸奶粉加工技术专利1项 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实施区畜牧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既改善了当地牧民生产和生活,又使地域民族特色和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6.应用(推广)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项目实施,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技术得到广大牧民的认可。但是地处高原腹地,技术推广还是比较困难,生态保护优先,畜牧业发展仍需新技术助力 7.知识产权情况及论文发表情况等。共撰写论文3篇,发明专利1项。

  所属领域:环境科学技术。针对青藏高原三江源区草地退化严重和畜牧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核心问题,基于退化草地恢复和生态系统耦合理论与实践,兼顾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开展三江源区草地退化机理研究、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技术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发和推广。主要创新贡献:(1)应用系统学理论定量化分析了三江源区草地退化驱动力因素的贡献率,从土壤-植物-微生物-种子库等多角度描述了草地退化过程,阐明了草地退化机制。(2)制定了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分级标准及”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标准,突破了“黑土滩”人工草地建植难题。选育出1个牧草新品种-青海草地早熟禾。研发出退化草地的5大类13套综合恢复治理技术体系,创建了以打贮草为目的的刈用型人工草地、以放牧为目的的放牧型人工草地和以植被恢复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型人工草地的“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治理模式。(3)确定了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合理放牧强度。结合三江源及周边区域饲草料资源特征,建立了首个高寒牧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技术平台和TMR饲料配送中心,制定了高寒牧区牦牛和藏羊冷季补饲育肥技术规程,提高了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和经挤效益。(4)创建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三区功能耦合理论”,提出了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科学内涵和特点,重点推广“天然草地用半留半二分模式”、“草地资源经营置换模式”和“家畜饲养两段模式”,使生态畜牧业生产、生态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共赢。牧草品种及技术规程:编制牧草种籽生产及加工、退化草地恢复、天然草地及人工草地合理放牧利用、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及加工、家畜冷季补饲及育肥等方面的技术规程11项。示范推广规模及效益:利用建立的技术体系,在三江源及周边地区建植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示范区6万亩、推广示范区15万亩,指导完成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338万亩、天然草地补播改良1681万亩;建立了饲草料生产示范基地3个,总面积约41.6万亩,育肥牛羊养殖基地2个,近三年育肥繁殖牛羊71.4万只羊单位;通过成果推广,使牧场、企业和牧户的累计销售收入达到9.8亿元;共发表论文137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2篇,CSCD收录123篇,完成院士咨询报告一份,在国家制定三江源生态恢复工程的政策方面得到应用。通过成果示范和推广,有效促进了三江源区生态功能恢复和减压增效、安置区移民的顺利转产安置和社会稳定和谐,草地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增加收入,引导农牧民脱贫致富。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工作安排,省工程咨询中心联合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2011-2020年)》,其定位高度对海南州未来发展的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该规划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符合国家科技部关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总体要求,符合青海省关于海南州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社会需求。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4年6月,农业部正式批复我省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农业部大力支持下于出台《意见》,明确了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方向。试验区成立后,青海省农牧厅为了更好地全面落实农业部、青海省政府关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意图,总体把控试验区工作,对各地试验区建设工作开展宏观指导,特组织相关单位和各方面专家组成编制组,编制《青海省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总体规划》。《规划》以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为核心任务,按先行试点、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三步走思路,通过生产要素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政策匹配等有效手段,以牧区六州为主体,以西宁市和海东市为补充,在草原生态保护、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草地生态畜牧业集约化经营、草畜联动、多元化服务和产业化发展等六方面探索创新,形成一批全国可复制推广的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经验。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畜牧业是青海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生态畜牧业是我省藏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保护相协调,实现减轻草场压力和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牧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核心途径。2009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海南州同德县、贵南县及兴海县河卡镇共12个乡镇和贵南草业公司、青海牧草良种繁殖场设立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下,以该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起点,打造涵盖全州范围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海南州加快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对于形成我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工作安排,省工程咨询中心联合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2011~2020年)》,其定位高度对海南州未来发展的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规划则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本规划应用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草地放牧型实验区、种草养蓄型实验区、标准化羔犊育肥型实验区和有机养殖型实验区。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引领、农牧民主导,加强农牧民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畜牧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加快内联外引,壮大畜牧业规模,提高产品价值和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创见与创新 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 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可带来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实施本规划将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到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可达到87.61亿元,增加值达到33.23亿元,百亩草地增加值7057元,按2009年农牧民人口计算,人均畜牧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3365元增加到987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3822元增加到9200元以上,年均保持15%以上的增幅,缩小农牧民经济收入与全国水平的差距。 2.社会效益:发展实验区建设将打破当今畜牧业徘徊局面,开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改善、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拓展就业空间,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农牧区社会稳定。

  通过两年的时间在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集中实施草原有毒有害防治、有机饲草料的生产加工、退化草地的治理、划区轮牧、天然草场施肥灌溉、舍饲圈养与分群管理饲养、无人机生态监测、生态高畜牧业效养殖技术的培训配套项目,从整体上研究各项措施的综合治理对项目区整体生态,经济的影响及项目实施后的成效。通过配套项目实施,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生态效益指标都已超过相关要求,示范带动辐射效应明显增强,畜牧业生产经营能力明显提升,牲畜品种和结构不断优化,彻底改变过去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目前,拉格日畜群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良种畜比例和牛羊出栏率不断提高,到2019年末,合作社优良种畜比例达到70%,母畜比例达到65%,仔畜繁活率达到85%,牛羊出栏率达到54%,分别比2011年提高15个、20个、2个、15个百分点,使牧业结构优化合理,生产潜力得到挖掘;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增加了96.25千克/亩,增长29.72%;草群植被盖度提高了14%,增长率达17.5%,草地植被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了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改变了牧民群众的传统观念,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本成果属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科学领域。在全球气候变暖及日趋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下,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由于过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引起草地持续退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形势日趋严峻。本项目针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研究草地退化成因和形成机理,揭示高寒草甸退化生态过程;筛选和选育优良草种及其适宜组合建植人工草地,综合控制草地害鼠等草地培育措施,最终建立适宜的高寒退化草地治理和可持续管理模式,为国家应对青藏高原草地治理、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主要创新贡献有: (1)首次制定了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分级标准及“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标准,选育出1个牧草新品种-青海草地早熟禾,研发出退化草地的3大类7个生态恢复重建模式和13套综合恢复治理技术体系,创建了以打贮草为目的的刈用型人工草地、以放牧为目的的放牧型人工草地和以植被恢复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型人工草地的“黑土型”退化草地分类治理模式。 (2)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三区功能耦合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科学内涵和特点,重点推广“120资源置换模式”、“324加速牲畜出栏模式”、“资源利用率的倍增模式”,使生态畜牧业生产、生态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初步共赢。 (3)确定了基于草畜平衡的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合理放牧强度;基于协同进化理论,验证了放牧家畜应对草地变化的营养平衡策略具有补偿生长;建立了首个高寒牧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技术平台;研发家畜健康养殖饲料配方3个,建立TMR饲料配送中心并结合藏系绵羊育肥技术,提高了舍饲育肥的效益,得到了当地农牧户和农牧企业的认可和应用。 (4)基于“人-草-畜-环境”系统的因素互作和功能维持机理,提出了高寒草地退化的综合因素学说,首次对三江源区草地退化驱动力因素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用系统学的理论从土壤-植物-微生物-种子库等多角度全方位阐明了草地退化过程和机制。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海北州委、州政府要求依据青海省政府2011年11月批复实施的《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组织编制海北州77个牧业村的《海北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牧业村详细规划》(下称《牧业村详规》),将《示范区规划》中涉及各项工程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一并纳入《牧业村详规》,进一步细化落实。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受海北州农牧局委托,根据州委、州政府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对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在海北州委、州政府和州农牧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中心组成专家调研并编制规划。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区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对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构建高原生态屏障,促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牧业持续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选择海北州建设示范区,使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必要。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海北州地处青海湖北岸,祁连山南麓,是黑河、大通河、湟水河的源头地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生态畜牧业是海北州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生态立省”发展战略,为海北州生态畜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海北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海北做强做优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 四、创见与创新 本规划是我省首次编制关于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详细规划。围绕《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模纲要》中确定的环湖现代高效畜牧业经济区发展思路,按照产品质量、生产、适宜的环境等要求和《示范区规划》总体布局,将以生产有机产品为主的牧业村布局为有机畜牧业区,将生产绿色产品为主的牧业村布局为高原生态畜牧业区。本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标,深入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牧业集约化,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科学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的服务体系,推进项目区传统畜牧业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自给自足为主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商品化生产转变,畜草矛盾的恶性循环向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转变,走现代生态畜牧业之路,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推进海北州高原现代畜牧业走在全省前列。 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经济效益:实施本规划将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增加值,提高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幅度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到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可达到40.3亿元,增加值达到21.2亿元,百亩可利用草地增加值2.6万元。 社会效益: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建立将为全省树立典范,带动全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带动畜牧业有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由依赖天然草地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局,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六、历年获奖情况 无

  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受省发改委委托,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对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在海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组织有关专家编制本规划。该规划通过运用地区性草业和养殖业偶和发展模式、高寒地区畜牧良种化模式和高寒地区现代畜牧业组织方式方法、通过建立草地畜牧业示范区、舍饲畜牧业示范区、半舍饲畜牧业示范区,进而规划海北州高原现代畜牧业,以实现草畜平衡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指导思想清晰,目标明确,符合海北州畜牧业生产的实际,对该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指导意义。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来源:青海省外国专家局 背景:生态畜牧业,也可称为可持续发展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延续和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畜牧业;它是在草地原始畜牧业和传统畜牧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为了解决草畜矛盾而提出的。生态畜牧业的内涵主要是依据当地资源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牧业的有效经验,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转变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结合的传统农牧业为主的模式,建立起以产业为核心的畜牧业发展模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转变牧区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牧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到2017年玉树市藏霸喇种畜场基本实现草畜平衡制度,达到草畜动态平衡;畜牧业生产中能繁母畜比例达到55%以上(其中能繁母羊比例60%,能繁母牛50%)。形成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劳动力得到充分的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务工和自主创业能力;畜牧业产值由2012年417万元增加到2017年791万元,年均递增11.20%。生态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高原特色畜牧业品牌意识加强。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体系,实现一个目标(环境良好、牧民增收)、两个转变(经营模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一年生优质饲草种植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与示范:优质燕麦筛选种植试验、燕麦与箭豆混播种植示范,示范田亩产3200kg。 (2)以草定畜及草场划区轮牧技术示范: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提高牲畜良种化率,建立种畜场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基本实现划区轮牧管理制度。项目末期,存栏牲畜控制在2万只羊单位左右。 (3)牦牛围产期补饲,提高产奶量;牦牛放牧补饲,出栏率提高到13%。 (4)特色旅游休闲乳、肉制品开发肌优质牦牛乳酸奶、奶酪加工技术推广示范:加大优势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利用已有小型乳制品加工生产线)畜牧业文化园建设:建成集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畜牧业文化园及生态旅游型家庭牧场并正常运营。 (6)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牧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200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50人。4.取得成果、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一年生优质饲草种植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与示范 (2)以草定畜及草场划区轮牧技术示范 (3)牦牛围产期及放牧加补饲技术 (4)特色牦牛乳制品开发及推广 (5)畜牧业文化园建设 (6)申请牦牛酸奶粉加工技术专利1项 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实施区畜牧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既改善了当地牧民生产和生活,又使地域民族特色和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6.应用(推广)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项目实施,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技术得到广大牧民的认可。但是地处高原腹地,技术推广还是比较困难,生态保护优先,畜牧业发展仍需新技术助力 7.知识产权情况及论文发表情况等。共撰写论文3篇,发明专利1项。

  所属领域:环境科学技术。针对青藏高原三江源区草地退化严重和畜牧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核心问题,基于退化草地恢复和生态系统耦合理论与实践,兼顾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开展三江源区草地退化机理研究、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技术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发和推广。主要创新贡献:(1)应用系统学理论定量化分析了三江源区草地退化驱动力因素的贡献率,从土壤-植物-微生物-种子库等多角度描述了草地退化过程,阐明了草地退化机制。(2)制定了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分级标准及”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标准,突破了“黑土滩”人工草地建植难题。选育出1个牧草新品种-青海草地早熟禾。研发出退化草地的5大类13套综合恢复治理技术体系,创建了以打贮草为目的的刈用型人工草地、以放牧为目的的放牧型人工草地和以植被恢复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型人工草地的“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治理模式。(3)确定了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合理放牧强度。结合三江源及周边区域饲草料资源特征,建立了首个高寒牧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技术平台和TMR饲料配送中心,制定了高寒牧区牦牛和藏羊冷季补饲育肥技术规程,提高了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和经挤效益。(4)创建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三区功能耦合理论”,提出了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科学内涵和特点,重点推广“天然草地用半留半二分模式”、“草地资源经营置换模式”和“家畜饲养两段模式”,使生态畜牧业生产、生态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共赢。牧草品种及技术规程:编制牧草种籽生产及加工、退化草地恢复、天然草地及人工草地合理放牧利用、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及加工、家畜冷季补饲及育肥等方面的技术规程11项。示范推广规模及效益:利用建立的技术体系,在三江源及周边地区建植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示范区6万亩、推广示范区15万亩,指导完成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338万亩、天然草地补播改良1681万亩;建立了饲草料生产示范基地3个,总面积约41.6万亩,育肥牛羊养殖基地2个,近三年育肥繁殖牛羊71.4万只羊单位;通过成果推广,使牧场、企业和牧户的累计销售收入达到9.8亿元;共发表论文137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2篇,CSCD收录123篇,完成院士咨询报告一份,在国家制定三江源生态恢复工程的政策方面得到应用。通过成果示范和推广,有效促进了三江源区生态功能恢复和减压增效、安置区移民的顺利转产安置和社会稳定和谐,草地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增加收入,引导农牧民脱贫致富。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工作安排,省工程咨询中心联合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2011-2020年)》,其定位高度对海南州未来发展的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该规划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符合国家科技部关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总体要求,符合青海省关于海南州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社会需求。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4年6月,农业部正式批复我省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农业部大力支持下于出台《意见》,明确了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方向。试验区成立后,青海省农牧厅为了更好地全面落实农业部、青海省政府关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意图,总体把控试验区工作,对各地试验区建设工作开展宏观指导,特组织相关单位和各方面专家组成编制组,编制《青海省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总体规划》。《规划》以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为核心任务,按先行试点、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三步走思路,通过生产要素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政策匹配等有效手段,以牧区六州为主体,以西宁市和海东市为补充,在草原生态保护、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草地生态畜牧业集约化经营、草畜联动、多元化服务和产业化发展等六方面探索创新,形成一批全国可复制推广的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经验。

  PG电子平台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畜牧业是青海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生态畜牧业是我省藏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保护相协调,实现减轻草场压力和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牧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核心途径。2009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海南州同德县、贵南县及兴海县河卡镇共12个乡镇和贵南草业公司、青海牧草良种繁殖场设立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下,以该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起点,打造涵盖全州范围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海南州加快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对于形成我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工作安排,省工程咨询中心联合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2011~2020年)》,其定位高度对海南州未来发展的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规划则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本规划应用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草地放牧型实验区、种草养蓄型实验区、标准化羔犊育肥型实验区和有机养殖型实验区。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引领、农牧民主导,加强农牧民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畜牧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加快内联外引,壮大畜牧业规模,提高产品价值和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创见与创新 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 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可带来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实施本规划将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到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可达到87.61亿元,增加值达到33.23亿元,百亩草地增加值7057元,按2009年农牧民人口计算,人均畜牧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3365元增加到987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3822元增加到9200元以上,年均保持15%以上的增幅,缩小农牧民经济收入与全国水平的差距。 2.社会效益:发展实验区建设将打破当今畜牧业徘徊局面,开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改善、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拓展就业空间,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农牧区社会稳定。

  通过两年的时间在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集中实施草原有毒有害防治、有机饲草料的生产加工、退化草地的治理、划区轮牧、天然草场施肥灌溉、舍饲圈养与分群管理饲养、无人机生态监测、生态高畜牧业效养殖技术的培训配套项目,从整体上研究各项措施的综合治理对项目区整体生态,经济的影响及项目实施后的成效。通过配套项目实施,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生态效益指标都已超过相关要求,示范带动辐射效应明显增强,畜牧业生产经营能力明显提升,牲畜品种和结构不断优化,彻底改变过去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目前,拉格日畜群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良种畜比例和牛羊出栏率不断提高,到2019年末,合作社优良种畜比例达到70%,母畜比例达到65%,仔畜繁活率达到85%,牛羊出栏率达到54%,分别比2011年提高15个、20个、2个、15个百分点,使牧业结构优化合理,生产潜力得到挖掘;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增加了96.25千克/亩,增长29.72%;草群植被盖度提高了14%,增长率达17.5%,草地植被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了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改变了牧民群众的传统观念,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本成果属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科学领域。在全球气候变暖及日趋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下,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由于过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引起草地持续退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形势日趋严峻。本项目针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研究草地退化成因和形成机理,揭示高寒草甸退化生态过程;筛选和选育优良草种及其适宜组合建植人工草地,综合控制草地害鼠等草地培育措施,最终建立适宜的高寒退化草地治理和可持续管理模式,为国家应对青藏高原草地治理、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主要创新贡献有: (1)首次制定了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分级标准及“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标准,选育出1个牧草新品种-青海草地早熟禾,研发出退化草地的3大类7个生态恢复重建模式和13套综合恢复治理技术体系,创建了以打贮草为目的的刈用型人工草地、以放牧为目的的放牧型人工草地和以植被恢复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型人工草地的“黑土型”退化草地分类治理模式。 (2)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三区功能耦合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科学内涵和特点,重点推广“120资源置换模式”、“324加速牲畜出栏模式”、“资源利用率的倍增模式”,使生态畜牧业生产、生态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初步共赢。 (3)确定了基于草畜平衡的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合理放牧强度;基于协同进化理论,验证了放牧家畜应对草地变化的营养平衡策略具有补偿生长;建立了首个高寒牧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技术平台;研发家畜健康养殖饲料配方3个,建立TMR饲料配送中心并结合藏系绵羊育肥技术,提高了舍饲育肥的效益,得到了当地农牧户和农牧企业的认可和应用。 (4)基于“人-草-畜-环境”系统的因素互作和功能维持机理,提出了高寒草地退化的综合因素学说,首次对三江源区草地退化驱动力因素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用系统学的理论从土壤-植物-微生物-种子库等多角度全方位阐明了草地退化过程和机制。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海北州委、州政府要求依据青海省政府2011年11月批复实施的《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组织编制海北州77个牧业村的《海北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牧业村详细规划》(下称《牧业村详规》),将《示范区规划》中涉及各项工程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一并纳入《牧业村详规》,进一步细化落实。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受海北州农牧局委托,根据州委、州政府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对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在海北州委、州政府和州农牧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中心组成专家调研并编制规划。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区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对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构建高原生态屏障,促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牧业持续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选择海北州建设示范区,使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必要。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海北州地处青海湖北岸,祁连山南麓,是黑河、大通河、湟水河的源头地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生态畜牧业是海北州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生态立省”发展战略,为海北州生态畜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海北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海北做强做优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 四、创见与创新 本规划是我省首次编制关于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详细规划。围绕《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模纲要》中确定的环湖现代高效畜牧业经济区发展思路,按照产品质量、生产、适宜的环境等要求和《示范区规划》总体布局,将以生产有机产品为主的牧业村布局为有机畜牧业区,将生产绿色产品为主的牧业村布局为高原生态畜牧业区。本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标,深入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牧业集约化,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科学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的服务体系,推进项目区传统畜牧业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自给自足为主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商品化生产转变,畜草矛盾的恶性循环向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转变,走现代生态畜牧业之路,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推进海北州高原现代畜牧业走在全省前列。 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经济效益:实施本规划将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增加值,提高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幅度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到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可达到40.3亿元,增加值达到21.2亿元,百亩可利用草地增加值2.6万元。 社会效益: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建立将为全省树立典范,带动全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带动畜牧业有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由依赖天然草地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局,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六、历年获奖情况 无

  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受省发改委委托,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对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在海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组织有关专家编制本规划。该规划通过运用地区性草业和养殖业偶和发展模式、高寒地区畜牧良种化模式和高寒地区现代畜牧业组织方式方法、通过建立草地畜牧业示范区、舍饲畜牧业示范区、半舍饲畜牧业示范区,进而规划海北州高原现代畜牧业,以实现草畜平衡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指导思想清晰,目标明确,符合海北州畜牧业生产的实际,对该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指导意义。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来源:青海省外国专家局 背景:生态畜牧业,也可称为可持续发展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延续和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畜牧业;它是在草地原始畜牧业和传统畜牧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为了解决草畜矛盾而提出的。生态畜牧业的内涵主要是依据当地资源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牧业的有效经验,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转变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结合的传统农牧业为主的模式,建立起以产业为核心的畜牧业发展模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转变牧区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牧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到2017年玉树市藏霸喇种畜场基本实现草畜平衡制度,达到草畜动态平衡;畜牧业生产中能繁母畜比例达到55%以上(其中能繁母羊比例60%,能繁母牛50%)。形成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劳动力得到充分的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务工和自主创业能力;畜牧业产值由2012年417万元增加到2017年791万元,年均递增11.20%。生态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高原特色畜牧业品牌意识加强。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体系,实现一个目标(环境良好、牧民增收)、两个转变(经营模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一年生优质饲草种植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与示范:优质燕麦筛选种植试验、燕麦与箭豆混播种植示范,示范田亩产3200kg。 (2)以草定畜及草场划区轮牧技术示范: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提高牲畜良种化率,建立种畜场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基本实现划区轮牧管理制度。项目末期,存栏牲畜控制在2万只羊单位左右。 (3)牦牛围产期补饲,提高产奶量;牦牛放牧补饲,出栏率提高到13%。 (4)特色旅游休闲乳、肉制品开发肌优质牦牛乳酸奶、奶酪加工技术推广示范:加大优势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利用已有小型乳制品加工生产线)畜牧业文化园建设:建成集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畜牧业文化园及生态旅游型家庭牧场并正常运营。 (6)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牧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200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50人。4.取得成果、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一年生优质饲草种植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与示范 (2)以草定畜及草场划区轮牧技术示范 (3)牦牛围产期及放牧加补饲技术 (4)特色牦牛乳制品开发及推广 (5)畜牧业文化园建设 (6)申请牦牛酸奶粉加工技术专利1项 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实施区畜牧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既改善了当地牧民生产和生活,又使地域民族特色和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6.应用(推广)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项目实施,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技术得到广大牧民的认可。但是地处高原腹地,技术推广还是比较困难,生态保护优先,畜牧业发展仍需新技术助力 7.知识产权情况及论文发表情况等。共撰写论文3篇,发明专利1项。

  所属领域:环境科学技术。针对青藏高原三江源区草地退化严重和畜牧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核心问题,基于退化草地恢复和生态系统耦合理论与实践,兼顾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开展三江源区草地退化机理研究、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技术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发和推广。主要创新贡献:(1)应用系统学理论定量化分析了三江源区草地退化驱动力因素的贡献率,从土壤-植物-微生物-种子库等多角度描述了草地退化过程,阐明了草地退化机制。(2)制定了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分级标准及”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标准,突破了“黑土滩”人工草地建植难题。选育出1个牧草新品种-青海草地早熟禾。研发出退化草地的5大类13套综合恢复治理技术体系,创建了以打贮草为目的的刈用型人工草地、以放牧为目的的放牧型人工草地和以植被恢复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型人工草地的“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治理模式。(3)确定了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合理放牧强度。结合三江源及周边区域饲草料资源特征,建立了首个高寒牧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技术平台和TMR饲料配送中心,制定了高寒牧区牦牛和藏羊冷季补饲育肥技术规程,提高了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和经挤效益。(4)创建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三区功能耦合理论”,提出了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科学内涵和特点,重点推广“天然草地用半留半二分模式”、“草地资源经营置换模式”和“家畜饲养两段模式”,使生态畜牧业生产、生态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共赢。牧草品种及技术规程:编制牧草种籽生产及加工、退化草地恢复、天然草地及人工草地合理放牧利用、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及加工、家畜冷季补饲及育肥等方面的技术规程11项。示范推广规模及效益:利用建立的技术体系,在三江源及周边地区建植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示范区6万亩、推广示范区15万亩,指导完成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338万亩、天然草地补播改良1681万亩;建立了饲草料生产示范基地3个,总面积约41.6万亩,育肥牛羊养殖基地2个,近三年育肥繁殖牛羊71.4万只羊单位;通过成果推广,使牧场、企业和牧户的累计销售收入达到9.8亿元;共发表论文137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2篇,CSCD收录123篇,完成院士咨询报告一份,在国家制定三江源生态恢复工程的政策方面得到应用。通过成果示范和推广,有效促进了三江源区生态功能恢复和减压增效、安置区移民的顺利转产安置和社会稳定和谐,草地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增加收入,引导农牧民脱贫致富。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工作安排,省工程咨询中心联合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2011-2020年)》,其定位高度对海南州未来发展的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该规划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符合国家科技部关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总体要求,符合青海省关于海南州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社会需求。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4年6月,农业部正式批复我省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农业部大力支持下于出台《意见》,明确了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方向。试验区成立后,青海省农牧厅为了更好地全面落实农业部、青海省政府关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意图,总体把控试验区工作,对各地试验区建设工作开展宏观指导,特组织相关单位和各方面专家组成编制组,编制《青海省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总体规划》。《规划》以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为核心任务,按先行试点、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三步走思路,通过生产要素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政策匹配等有效手段,以牧区六州为主体,以西宁市和海东市为补充,在草原生态保护、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草地生态畜牧业集约化经营、草畜联动、多元化服务和产业化发展等六方面探索创新,形成一批全国可复制推广的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经验。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畜牧业是青海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生态畜牧业是我省藏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保护相协调,实现减轻草场压力和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牧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核心途径。2009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海南州同德县、贵南县及兴海县河卡镇共12个乡镇和贵南草业公司、青海牧草良种繁殖场设立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下,以该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起点,打造涵盖全州范围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海南州加快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对于形成我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工作安排,省工程咨询中心联合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2011~2020年)》,其定位高度对海南州未来发展的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规划则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本规划应用于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草地放牧型实验区、种草养蓄型实验区、标准化羔犊育肥型实验区和有机养殖型实验区。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引领、农牧民主导,加强农牧民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畜牧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加快内联外引,壮大畜牧业规模,提高产品价值和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创见与创新 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 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可带来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实施本规划将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到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可达到87.61亿元,增加值达到33.23亿元,百亩草地增加值7057元,按2009年农牧民人口计算,人均畜牧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3365元增加到987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3822元增加到9200元以上,年均保持15%以上的增幅,缩小农牧民经济收入与全国水平的差距。 2.社会效益:发展实验区建设将打破当今畜牧业徘徊局面,开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改善、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拓展就业空间,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农牧区社会稳定。

  PG电子平台

  通过两年的时间在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集中实施草原有毒有害防治、有机饲草料的生产加工、退化草地的治理、划区轮牧、天然草场施肥灌溉、舍饲圈养与分群管理饲养、无人机生态监测、生态高畜牧业效养殖技术的培训配套项目,从整体上研究各项措施的综合治理对项目区整体生态,经济的影响及项目实施后的成效。通过配套项目实施,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生态效益指标都已超过相关要求,示范带动辐射效应明显增强,畜牧业生产经营能力明显提升,牲畜品种和结构不断优化,彻底改变过去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目前,拉格日畜群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良种畜比例和牛羊出栏率不断提高,到2019年末,合作社优良种畜比例达到70%,母畜比例达到65%,仔畜繁活率达到85%,牛羊出栏率达到54%,分别比2011年提高15个、20个、2个、15个百分点,使牧业结构优化合理,生产潜力得到挖掘;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增加了96.25千克/亩,增长29.72%;草群植被盖度提高了14%,增长率达17.5%,草地植被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了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改变了牧民群众的传统观念,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本成果属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科学领域。在全球气候变暖及日趋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下,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由于过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引起草地持续退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形势日趋严峻。本项目针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研究草地退化成因和形成机理,揭示高寒草甸退化生态过程;筛选和选育优良草种及其适宜组合建植人工草地,综合控制草地害鼠等草地培育措施,最终建立适宜的高寒退化草地治理和可持续管理模式,为国家应对青藏高原草地治理、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主要创新贡献有: (1)首次制定了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分级标准及“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标准,选育出1个牧草新品种-青海草地早熟禾,研发出退化草地的3大类7个生态恢复重建模式和13套综合恢复治理技术体系,创建了以打贮草为目的的刈用型人工草地、以放牧为目的的放牧型人工草地和以植被恢复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型人工草地的“黑土型”退化草地分类治理模式。 (2)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三区功能耦合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科学内涵和特点,重点推广“120资源置换模式”、“324加速牲畜出栏模式”、“资源利用率的倍增模式”,使生态畜牧业生产、生态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初步共赢。 (3)确定了基于草畜平衡的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合理放牧强度;基于协同进化理论,验证了放牧家畜应对草地变化的营养平衡策略具有补偿生长;建立了首个高寒牧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技术平台;研发家畜健康养殖饲料配方3个,建立TMR饲料配送中心并结合藏系绵羊育肥技术,提高了舍饲育肥的效益,得到了当地农牧户和农牧企业的认可和应用。 (4)基于“人-草-畜-环境”系统的因素互作和功能维持机理,提出了高寒草地退化的综合因素学说,首次对三江源区草地退化驱动力因素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用系统学的理论从土壤-植物-微生物-种子库等多角度全方位阐明了草地退化过程和机制。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海北州委、州政府要求依据青海省政府2011年11月批复实施的《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组织编制海北州77个牧业村的《海北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牧业村详细规划》(下称《牧业村详规》),将《示范区规划》中涉及各项工程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一并纳入《牧业村详规》,进一步细化落实。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受海北州农牧局委托,根据州委、州政府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对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在海北州委、州政府和州农牧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中心组成专家调研并编制规划。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区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对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构建高原生态屏障,促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牧业持续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选择海北州建设示范区,使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必要。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海北州地处青海湖北岸,祁连山南麓,是黑河、大通河、湟水河的源头地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生态畜牧业是海北州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生态立省”发展战略,为海北州生态畜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海北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海北做强做优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 四、创见与创新 本规划是我省首次编制关于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详细规划。围绕《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模纲要》中确定的环湖现代高效畜牧业经济区发展思路,按照产品质量、生产、适宜的环境等要求和《示范区规划》总体布局,将以生产有机产品为主的牧业村布局为有机畜牧业区,将生产绿色产品为主的牧业村布局为高原生态畜牧业区。本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标,深入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牧业集约化,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科学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的服务体系,推进项目区传统畜牧业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自给自足为主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商品化生产转变,畜草矛盾的恶性循环向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转变,走现代生态畜牧业之路,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推进海北州高原现代畜牧业走在全省前列。 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经济效益:实施本规划将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增加值,提高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幅度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到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可达到40.3亿元,增加值达到21.2亿元,百亩可利用草地增加值2.6万元。 社会效益: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建立将为全省树立典范,带动全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带动畜牧业有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由依赖天然草地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局,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六、历年获奖情况 无

  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受省发改委委托,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对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在海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组织有关专家编制本规划。该规划通过运用地区性草业和养殖业偶和发展模式、高寒地区畜牧良种化模式和高寒地区现代畜牧业组织方式方法、通过建立草地畜牧业示范区、舍饲畜牧业示范区、半舍饲畜牧业示范区,进而规划海北州高原现代畜牧业,以实现草畜平衡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指导思想清晰,目标明确,符合海北州畜牧业生产的实际,对该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指导意义。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来源:青海省外国专家局 背景:生态畜牧业,也可称为可持续发展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延续和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畜牧业;它是在草地原始畜牧业和传统畜牧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为了解决草畜矛盾而提出的。生态畜牧业的内涵主要是依据当地资源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牧业的有效经验,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转变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结合的传统农牧业为主的模式,建立起以产业为核心的畜牧业发展模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转变牧区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牧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到2017年玉树市藏霸喇种畜场基本实现草畜平衡制度,达到草畜动态平衡;畜牧业生产中能繁母畜比例达到55%以上(其中能繁母羊比例60%,能繁母牛50%)。形成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劳动力得到充分的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务工和自主创业能力;畜牧业产值由2012年417万元增加到2017年791万元,年均递增11.20%。生态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高原特色畜牧业品牌意识加强。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体系,实现一个目标(环境良好、牧民增收)、两个转变(经营模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一年生优质饲草种植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与示范:优质燕麦筛选种植试验、燕麦与箭豆混播种植示范,示范田亩产3200kg。 (2)以草定畜及草场划区轮牧技术示范: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提高牲畜良种化率,建立种畜场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基本实现划区轮牧管理制度。项目末期,存栏牲畜控制在2万只羊单位左右。 (3)牦牛围产期补饲,提高产奶量;牦牛放牧补饲,出栏率提高到13%。 (4)特色旅游休闲乳、肉制品开发肌优质牦牛乳酸奶、奶酪加工技术推广示范:加大优势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利用已有小型乳制品加工生产线)畜牧业文化园建设:建成集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畜牧业文化园及生态旅游型家庭牧场并正常运营。 (6)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牧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200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50人。4.取得成果、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一年生优质饲草种植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与示范 (2)以草定畜及草场划区轮牧技术示范 (3)牦牛围产期及放牧加补饲技术 (4)特色牦牛乳制品开发及推广 (5)畜牧业文化园建设 (6)申请牦牛酸奶粉加工技术专利1项 5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实施区畜牧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既改善了当地牧民生产和生活,又使地域民族特色和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6.应用(推广)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项目实施,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技术得到广大牧民的认可。但是地处高原腹地,技术推广还是比较困难,生态保护优先,畜牧业发展仍需新技术助力 7.知识产权情况及论文发表情况等。共撰写论文3篇,发明专利1项。

  所属领域:环境科学技术。针对青藏高原三江源区草地退化严重和畜牧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核心问题,基于退化草地恢复和生态系统耦合理论与实践,兼顾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开展三江源区草地退化机理研究、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技术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发和推广。主要创新贡献:(1)应用系统学理论定量化分析了三江源区草地退化驱动力因素的贡献率,从土壤-植物-微生物-种子库等多角度描述了草地退化过程,阐明了草地退化机制。(2)制定了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分级标准及”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分级标准,突破了“黑土滩”人工草地建植难题。选育出1个牧草新品种-青海草地早熟禾。研发出退化草地的5大类13套综合恢复治理技术体系,创建了以打贮草为目的的刈用型人工草地、以放牧为目的的放牧型人工草地和以植被恢复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型人工草地的“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类治理模式。(3)确定了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合理放牧强度。结合三江源及周边区域饲草料资源特征,建立了首个高寒牧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技术平台和TMR饲料配送中心,制定了高寒牧区牦牛和藏羊冷季补饲育肥技术规程,提高了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和经挤效益。(4)创建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三区功能耦合理论”,提出了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科学内涵和特点,重点推广“天然草地用半留半二分模式”、“草地资源经营置换模式”和“家畜饲养两段模式”,使生态畜牧业生产、生态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共赢。牧草品种及技术规程:编制牧草种籽生产及加工、退化草地恢复、天然草地及人工草地合理放牧利用、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及加工、家畜冷季补饲及育肥等方面的技术规程11项。示范推广规模及效益:利用建立的技术体系,在三江源及周边地区建植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示范区6万亩、推广示范区15万亩,指导完成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338万亩、天然草地补播改良1681万亩;建立了饲草料生产示范基地3个,总面积约41.6万亩,育肥牛羊养殖基地2个,近三年育肥繁殖牛羊71.4万只羊单位;通过成果推广,使牧场、企业和牧户的累计销售收入达到9.8亿元;共发表论文137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2篇,CSCD收录123篇,完成院士咨询报告一份,在国家制定三江源生态恢复工程的政策方面得到应用。通过成果示范和推广,有效促进了三江源区生态功能恢复和减压增效、安置区移民的顺利转产安置和社会稳定和谐,草地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增加收入,引导农牧民脱贫致富。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工作安排,省工程咨询中心联合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2011-2020年)》,其定位高度对海南州未来发展的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该规划通过分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对海南州进行区域划分,其结果为三区四园三市场协调发展,即草地畜牧业实验区、邮寄畜牧业实验区和种草养畜实验区、恰不恰产业园、过产业园、河卡产业园、塔秀科技示范园和州县乡三级市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规划符合国家科技部关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总体要。

网站首页 | 关于PG电子|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科普知识| 发展起源| 联系我们| 客户留言|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20-2023 PG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28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