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铁山街道办事处埠岭头村北山
电话:13863976598
传真:13863976598
邮箱:13863976598@163.com
更新时间:2024-08-09 17:02:48
pg电子网站pg电子网站畜牧业是青藏高原亘古至今的传统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青海牧区普遍推行草场和牲畜承包到户,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从青海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并未从根本上摆脱粗放低效、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超载过牧、草场退化、资源浪费依然是草地畜牧业的突出问题,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这一背景,青海省2008 年、2009 年在牧区六州的七个村开展了“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分流牧业人口与减畜相结合,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的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从2010年起,以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在全省牧区883个纯牧业村全面推进。截至2012年10月,牧区6州883个纯牧业村已全部组建了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了牧区纯牧业村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入社牧户11.46万户,占883个村牧户总数的62.97%;流转草场1.95亿亩,占883个村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50.91%;整合牲畜837. 5万头(只),占牲畜总数的55.77%。初步实现了牧区科学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协调统一。
历经四年的发展,通过试点村、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积极探索经营模式,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2010年,30个示范村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4元,比2009年增加664元,增长17.89%,较2011年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62.7元增加511.3元。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加,激发了牧民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使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理念逐步深入民心。
生态畜牧业建设中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捆绑项目资金,加大畜棚、围栏、饲草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畜牧业基础设施的加强,改善了畜牧业生产条件,改变了畜牧业靠天吃饭的状况。
以加快畜种改良和本土品种选育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突破口,加大种畜鉴定、淘汰和引进力度,牲畜个体的生产性能不断提高,同时,按草产量科学核定载畜量,加快周转,促进了草畜平衡。。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牧民们在“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下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并通过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创新经营模式,形成了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有效地提高了牧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一)以合作社为载体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是青海牧区解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难困境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青海省为解决牧区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困境,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诸如草原建设,划区轮牧、以草定畜,移民工程等,但均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关键还在于政策措施之间不匹配、不协调。从单个特定的制度安排来看,制度是有效率的。但是从制度结构来看,存在制度不均衡,影响了制度选择集合的运行效率。
此次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期初,就特别注重发挥牧民的首创精神,积极鼓励牧民组建合作社,并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新模式。到目前为止,探索出了诸如股份合作制、联户制、代牧制、租赁制和多种类型集于一身的混合模式等。特别是以牲畜联户经营、草场随畜计价流转、生产指标量化,土地折价入股、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劳动力专业分工,二、三产业并举的混合模式,是目前生态畜牧业建设中组织化程度最高、集约化程度最高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经营模式,具有牧区特色性、可复制性和方向性,在广大牧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坚持草地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经营模式创新,改变了农牧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就人力资本而言,做到了人尽其才,“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实现了人力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就生产技术而言,通过品种改良技术、牧草种植技术、牲畜饲养管理技术和畜产品加工技术等新的现代技术要素的引入,提高了农牧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畜牧业技术革新反过来又降低了生产经营制度创新的成本,增加了制度创新的收益。经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调统一,是畜牧业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发生变化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了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的“三赢”,激发了广大牧民积极参与生态畜牧业实践的热情。
草地是高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的难度很大。因此,在推进以合作社为载体的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有效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降低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制度安排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有好坏之分,好的制度才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生态畜牧业实践表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尊重牧民意愿,构建长效机制是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实效的制度保障。具体表现在:1、在坚持草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了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合作社为载体,实现了牲畜、耕地和草场等生产资料的完全整合,构建了符合草地畜牧业发展实际的合作社运行机制。尊重民意、多措并举,放活经营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2、合作社制度供给与社员制度需求实现了均衡。合作社为了促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出台了合作社生产资料整合,生产资料使用、收益及分配,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二、三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安排,打消了牧民“谈合色变”的顾虑,解除了牧民由于生产资料整合的后顾之忧。3、切合实际的制度实施机制,保证了制度所具有的特定功能的发挥。每个生产经营小组,均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既发挥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又给牧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4、政府推动与农民创新的有机结合,使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突破。为了使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实效,青海省委省政府在系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并在人、财、物、项目和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实现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有机统一,制度绩效凸显。5、合作社建设与新牧区建设的结合,使生态畜牧业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态畜牧业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目标,把提高牧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要内容。牧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满足,从根本上提高了广大民众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有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实践再次证明,尊重牧民的首创精神对于青海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一个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来讲,如何合理利用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草地、牲畜等生产要素,牧民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相关制度的供给及其变迁中,由于缺乏对牧民所处环境等约束条件的周全考虑,往往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走形变样”的情况,制度绩效与预期效果相去甚远,这也是继草场家庭承包经营之后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也是草场家庭承包制这种基本经营制度被理论界有些学者所诟病的原因之一。青海省此次实施的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内涵,集中体现了政府的理性选择与个体理性选择的统一。也就是说,青海省在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主要是为牧民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地采取何种经营方式,政府只是予以引导而不是干预,由专业合作社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在坚持草场承包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委托放牧、大户经营、联户经营和股份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这些模式是充分尊重牧民首创精神的结果,是牧民充分行使经济自由选择权的结果。只要牧民拥有充分的经济自由选择权,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具有牧区特色、青海特点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