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铁山街道办事处埠岭头村北山
电话:13863976598
传真:13863976598
邮箱:13863976598@163.com
更新时间:2024-08-15 18:47:18
新华网青海频道09月03日电(新华社记者张进林 何伟)自去年开始,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构想,积极探索一种旨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一年来的试点表明,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取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畜牧业的持续高效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认为,目前,青海省大规模推广生态畜牧业的客观条件业已成熟,这将是一项效益明显、利在长远的事业。
孕育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拥有天然草场5.47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1%,是我国五大草地畜牧业发展基地之一。过去,“合家一顶帐房,坐拥千只牛羊”是青海畜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但是长期以来的过度放牧使广袤的牧场不堪重负,千里草原退化、沙化严重,草畜矛盾突出,草原生态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严重威胁着青藏高原和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说,青海省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生态位置十分重要,而在维系高原生态平衡中,草地生态系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为了有效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青海省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注重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成为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新课题。
去年初,青海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构想,畜牧主管部门随后在省内玉树、果洛、黄南、海南、海北、海西等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选择了7个牧业村,开展了生态畜牧业发展建设试点工作。
青海省正在省内六州牧区试验推广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是一种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推进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建立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为重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预计到2012年,青海省将基本形成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雏形,草地生态恶化的趋势将初步得到遏止,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将逐步恢复。到2020年,青海境内中度以上退化草地将基本得到治理,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体系。
作为世界公认的“超净区”之一的青海省积极发挥牧区环境清洁无污染的优势,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在全省牧区推广积累了经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试点村的牧民们在“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下成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规模的专业合作社,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市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效益。目前,试点村近一半牧民已自愿加入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一些村的牧民加入率在90%以上,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二是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各试点县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捆绑项目和资金,加大畜棚、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今年6月底,7个试点村已累计完成投资1732万多元,建成畜棚127栋1.52万平方米,贮草棚63栋2500多平方米,维修及新建草场围栏383公里,种植饲草料6500多亩,修建牲畜免疫注射栏78处。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快、质量好。
三是畜种改良步伐明显加快,以草定畜顺利推进。各试点地区把加快畜种改良和本土品种选育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突破口,加大种畜鉴定、淘汰和引进力度,使牲畜个体的生产性能不断提高。PG电子平台同时,试点地区加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工作,相继完成草地草产量测定和载畜量核定,以保证草场资源平衡利用。
四是牧民群众收入得到一定程度提高。试点地区通过草场、牲畜作价入股、按股分红,建立完善的畜牧业生产指标考核和奖赔机制,或通过契约形式规范草场有偿流转行为,首先使牧民收入从体制上得到了保障,为牧民放心地脱离畜牧业从事二、三产业奠定了基础。同时试点县通过加强生产基础,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增加科技投入,挖掘畜牧业生产潜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牧民群众创收增收。
一年来,各试点地区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资源区位优势和生产发展特点,对不同区域条件下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特别是在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畜牧业发展模式创新上,初步探索出了一些值得交流和推广的好做法、好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新模式:
一是以合作社为平台,以股份制经营为特点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如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在充分动员的基础上,组织106户牧户通过草场、牲畜入股方式组建了19个股份制专业生产合作小组,整合草场4.56万亩,占全村草场的93%,入股牲畜11469头(只),占该村牲畜总量的77.2%,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了生产分工,促进了草地集约经营。
二是以分流牧业人口为手段,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为特点实现草地集约经营的生态畜牧业。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依托地处109国道、靠近镇政府和青海湖周边的区位优势,在合作社的统一组织下,分流富余劳动力100人从事市场贩运和旅游服务,占该村劳动力的25.7%,流转草场1.2万亩,由合作社或养殖能手经营,有效推动了草地集约经营。
三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减畜,以保护草原生态为特点的生产畜牧业发展模式。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乡子哈村通过合作社细化了生产分工,设立了牛羊育肥、藏系羊繁育、饲草料种植、劳务输出小组,组织种植饲料500亩,对600亩退耕地进行了补播,并利用饲草料优势,加大牛羊育肥出栏力度,实现减畜1269羊单位,占超载牲畜的94%。
青海省农牧厅畜牧处处长党陈延认为,这3种发展模式中,以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为代表的第一种模式效果最好。短短一年时间,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就为该村带来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至少可达5800元,比去年增长1000元以上。
目前,青海省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试点地区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草场规模经营、科学利用模式正在形成,各地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亦在逐步清晰。
邓本太说:“不论从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本身,还是从藏区发展大计看,目前进行的生态畜牧业建设都是一项效益明显、利在长远的事业。”他认为,这种探索的核心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入手,打破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形态,提高畜牧业发展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提倡建设养畜、科学养畜,走产业化的路子。在建立各类合作组织、加快草场流转、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和生态压力,从而解决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人、草、畜三者之间的矛盾,遏制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青海省大规模推广生态畜牧业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邓本太说,推广生态畜牧业在设施建设方面要增加投入,PG电子平台青海地方财力有限,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家在青海重点投入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生态资源合理利用、永续性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就高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来分析,生态保护中的工程措施只能治表,而改变发展方式问题才是治本的关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