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铁山街道办事处埠岭头村北山
电话:13863976598
传真:13863976598
邮箱:13863976598@163.com
更新时间:2024-10-11 19:54:41
pg电子平台随着人们饮食和消费结构的转变,畜牧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推动了现代高效畜牧养殖场的出现,但随之而产生的环境破坏、人畜共患病的威胁、动物疫病泛滥、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等问题成为现代畜牧业之殇。,体现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牧业绿色发展、科技兴农等战略,推动畜牧业产业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生态畜牧业”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糅合了绿色畜牧业、循环畜牧业及现代畜牧业等畜牧业生产形式的高级生态化畜牧生产模式[1],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要素协调发展。在贵州省畜牧业早期发展的过程中,老一代科学家如任继周院士等人常驻于交通环境艰苦的高原山地,在石漠化治理、人工种草养畜、高原山地畜牧业发展等方面攻坚克难,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贵州正抓住本省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内陆腹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貌以山地高原为主,是我国畜牧业大省,畜牧业产值占据该省农业总产值的29%。
同时贵州省发展生态畜牧业具备六大优势:生态环境优良,资源优势突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成熟,交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政策支持优势。目前,贵州省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及科技水平逐步提升,草地、山地畜牧业发展情况良好[2],但存在畜牧业养殖结构不合理,宏观规划欠缺,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以贵州省作为深入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研小队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建军教授任指导教师,博士研究生杨丽娟、王添、白鹏飞,硕士研究生刘子琦、任德鑫,本科生曹力元、王思凡、旦增拉姆共8位学生参与其中。
Day 2 集体调研:贵州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生态畜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威宁县
Day 3 集体调研:威宁县雪山镇灼圃草场——威宁高原草地试验站——座谈会
Day 4 集体调研:威宁县草海镇蔬菜基地——江楠现代农业产业园——草海——大方县
Day 5 集体调研,大方县雨冲乡鸣放村金荞麦种植基地——访谈农业农村局生态畜牧股负责人、鸣放村驻村、大方春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大方县宏源种养殖合作社。在大方县的调研工作结束后,小队分为两个小分队。由李建军教授带队,杨丽娟和王添组成的一分队前往晴隆县;由白鹏飞、刘子琦带队,任德鑫、曹力元、王思凡和旦增拉姆组成的二分队前往黔西县。
Day 6 一分队: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种羊繁育基地——兴义市深度贫困村的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二分队:黔西县农业农村局——黔西县生态畜牧业发展座谈会——贵州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黔西基地参观—中国农业大学赴金碧镇电商调研座谈会
此次调研,贵州省各地政府及机构部门给予了极大支持。实践第一天,李建军教授带领小队一行应贵州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邀请,参加了“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研究所党委书记李建华主持本次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焦距贵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省农科院助推生态畜牧产业发展中的定位以及软科学和硬科学糅合发展三大主题。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领导人员莫本田所长、韩勇副所长、张锦华副所长,李建军教授分别发言,小队成员和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人员提出疑问并热烈讨论。
目前,贵州省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将生态畜牧业置于“十二个特色优势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以贵州省农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走出实验室,因地制宜,政企院合作互补,焦距畜牧产业链中上游,在促进高原优质人工牧草的种植实践和模式推广、优势畜禽品种的保护和繁育、生态化养殖技术的宣传和培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李建军教授建议,省农科院畜牧所可寻找与贵州省生态畜牧产业融合的产学研机制,从发现产业的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入手,找到科学研究的突破点,从而实现既出成果又做贡献的“双赢”局面。
实践第二天,我们有幸在贵州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李建华书记、贵州省农业农村厅高原草地试验站杨红文副站长的陪同下,参观了贵州省威宁高原草地试验站的灼圃草场,并通过座谈会、采访口述和搜集材料等方式充分了解了其发展历史。
李建军老师强调,灼圃草场由任继周院士团队创建,在经历失败和质疑后发展为高原试验站,取得当前成就,此过程是地方农业科研院所促进地区畜牧产业创新和草场生态保护的最佳实践。灼圃草场体现了任继周院士“农业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化”的思想,是区域性农业创新的典型代表。同时,灼圃草场作为试验站的实验基地,通过引种等综合性试验,形成技术体系,通过对周边农户的分类培训进行技术推广,进而形成社区型科研和生产联合体,摸索出科研与技术推广或成果转化的可行路线和策略,目前对地方科研院所仍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事实上,“灼圃模式”对贵州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动为地方提供“量身定制”的综合性科技服务正是“灼圃模式”参考价值的体现。“大力发展短平快的生态家禽,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政策决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当地自然禀赋,结合地方农业传统,充分挖掘地方传统知识并考虑农牧民的生产条件和技术需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充分调动产业相关主体积极性,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实践的第五天,小分队一队在晴隆县草地中心杨尧副主任的陪同下来到了晴隆种羊繁育基地实地参观和座谈,了解了晴隆模式和种羊繁育基地情况。
晴隆模式的发展思路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场带户、产业拉动”[3]的生态畜牧业市场化实践。2000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在贵州毕节地区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十年来任继周与黄黔密切合作,全面推动了老试验基地经验的深化。在任继周院士多年科研项目的带动影响下,积极探索,创建了更加富有市场特征的“晴隆模式”。2007年,任继周院士在工程院牵头联系,促成了工程院开展“西南岩溶地区生态修复和草地畜牧业发展”咨询项目,数位两院院士及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在各个地方政府的组织下,深入基层调研。尤其黄黔不辞劳苦,与任继周院士共同主持在贵州、广西等岩溶地区的咨询研究,帮助这些地区的群众变自然资源为经济效益。该项目得到贵州省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现在项目发源地——晴隆县草地畜牧业扶贫模式发展如火如荼,并已在全省43个县推广,覆盖了575个乡镇,扶持带动近9万农户、47万多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项目区累计人工种草255万亩,改良草场107万亩;存栏羊280万只,出栏156万只;存栏牛41万头,出栏4.8万头。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项目户人均收入达到4432元。但在发展中后期阶段,由于当地政府管理人员的思想偏误,产生了夸大虚假宣传和好大喜功的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总体来说,晴隆模式的机制是值得推广和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生态畜牧业、扩大草地种植面积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石漠化治理产生了正向作用。晴隆模式未来的发展规划除了继续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场带户、产业拉动“的思路进行生态畜牧业的实践,更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引擎,推动相关科研机构对当地资源禀赋和条件进行充分调研,研究如何引进和繁育适宜畜种,如何增加饲料效率转化,同时对当地生态畜牧业的适度规模进行分析,坚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路径。
在了解晴隆模式的同时,我们对种羊繁育基地进行了实地参观,并对基地(公司)负责人杨丹进行了访谈。据杨经理介绍,公司因地制宜的聚焦山羊良种繁育,公司当前主要有四种品种羊:卡拉哈(非洲),努比亚(非洲),黑山羊(当地),宗羊(当地)。目前拥有技术人员12名,天然草场基地1处,人工草场基地2处,与贵州各个科研院所做生态畜牧业和羊种繁育的教授都有着密切合作。目前开展了山羊的定向选育和疾病防疫的研究,饲料转化率的研究,对于生态畜牧业适度规模即经济效益指标的研究三大项目。
在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发展规划中,存在科研项目产出与企业目标不符的矛盾。由于科研院所负责人多为教授和研究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因而与企业期待的经济转化目标可能存在“两张皮”的状况。据此,李建军教授建议公司成立以公司发展利益为目标的自有性科研机构,并整合资源以申请科研项目,顺应国家提倡的以企业作为新型科研机构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更好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杨丹经理是一名有科研精神的企业家,对公司长远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并有意识的从源头进行创新和研究,体现了企业管理理论与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未来,如何促进新型科研机构主体发展,增强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服务的适用性问题引起小队成员思考。
金荞麦耐寒耐旱,土壤适应能力很强,其根茎有一定药用价值,在贵州省有广泛分布。贵州省农科院发现金荞麦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4],且易于种植、便于管理,经实验后推广至当地畜禽养殖业。为具体了解“金荞麦养殖”这一特色产业,小队一行于实践第五天前往大方县金荞麦种植基地和宏源种养殖合作社。
首先我们实地参观了大方春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在大方县建设了1000多亩金荞麦种植示范基地。2018年经本地政府招商引资吸引重庆金荞麦发展有限公司到大方县发展金荞麦产业,其金荞麦产业链不断向后端深加工方向延长,已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金荞麦全产业链。期间,大方县农业农村局生态畜牧股熊主任、鸣凤村驻村周主任及大方春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陈副总经理与我们进行了座谈,他们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大方县生态畜牧业发展概况、鸣凤村扶贫工作进展、大方春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金荞麦产业布局,为我们解答了金荞麦全产业链发展、龙头企业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等问题。以宏源种养殖合作社为代表的当地养殖合作社,在省农科院的建议下,也尝试性的将金荞麦作为养殖全价料补充,同时对畜禽粪便采取外销和自用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目前养殖场基本达到生态化运行机制。
金荞麦便于人工种植,可减少天然草场承载压力,且金荞麦具有药用价值,作为补饲能够使猪肉的品质更加优良,市场信赖度更高。但由于金荞麦种植需要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将增加养殖成本,单纯采用金荞麦养殖效率较低,因而目前仅作为补充饲草使用。总体上,大方县金荞麦种植及加工方面已初步形成产业链,但当地龙头企业较少,现有企业在金荞麦深加工及金荞麦制成品销售等产业链后端存在不足。金荞麦畜禽养殖产业主体为畜禽养殖合作社,多以中小规模为主,市场意识不强,供给能力有限,尤其在物流冷链方面欠缺基础设施支撑,市场拓展较困难,存在进一步发展提升空间。
贵州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社会力量促进地方产业发展[5],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农户的发展,同时鼓励科研院所发挥技术支撑作用,进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有益实践。
在贵州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黔西县金碧镇挂职副镇长王安娜的引领下与黔西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开展“生态畜牧业发展主题座谈会”,会上小队成员就地方现代畜牧业品种特色以及当前生态畜牧业参与主体作用展开访问。黔西县自2009年开始发展生态畜牧业,今年在省委省政府政策引导下,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积极发展“一县一业”,以肉牛繁殖为主导,配合生态家禽、规模化生猪养殖发展畜牧产业。黔西县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抓住地方优势品种,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并执行相关政策,积极引进外地企业,对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殖补贴。2018年,水西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在恒大集团帮扶下引进安格斯母牛6500头,以改善本地肉牛品种和品质,强化畜禽品种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延长生态畜牧业产业链的功能。省农科院畜牧业兽医研究所计划于今年在金碧镇建设“贵州省现代山地畜牧循环产业科技示范园区”,集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畜牧观光于一体,带动畜牧业产业整体发展,同时研究所还为黔西县现代养殖设施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两方面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同时黔西县是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示范点,建立了大数据平台和电子商务协会以促进地方农村电商发展。一分队一行与金碧镇开展了“电商调研座谈会”,目前黔西县采用“大数据+党建电商”助力扶贫的新思路,集合民间力量,利用在外务工人员打开市场。但目前县电商发展仍不完善,没有成为生态畜牧业产品对外销售主要渠道,且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且标准化认证不足,尤其物流冷链建设的不完善阻碍了山货出黔,还需政府部门进一步支持引导。
一、传统观念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能是矛盾的,但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真理,要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立足地方资源,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这也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二、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在多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地方政府鼓励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大力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同时推动大数据在农业产销各环节的广泛应用。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代表性经验模式——区域性生态养殖模式。其实现方式是由政府主导发展方向,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服务,由地方合作社、龙头企业促进技术转化和利用,同时,由当地政府进一步将成熟的养殖技术和方法通过培训和宣传形式,推广至一般养殖户,使技术资源转化为生产动力。较好的结合了当地生态资源,秉持绿色环保的意识,整体形成了较高效且无污染的配套设施体系,且系统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平衡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时,采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的方法,整合和利用科研院所资源,促进养殖技术的更新和推广,致力于促进政府、种养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养殖户等相关主体实现共赢。
三、但当前贵州省畜牧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产业链不尽完善,尤其在产业链后端的拓展和产销对接方面存在短板,加之当地生产规模有限和冷链物流的不完善,制约了当地生态畜禽产品的加工和外销,同时缺乏地方特色品牌支撑,畜禽产品销售难以取得较高经济价值。另外,人才紧缺是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这也启示着我们,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不能忘记祖国和母校带给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扎根祖国大地回馈祖国、回馈社会、回馈人民,为农业产业发展及乡村发展尽绵薄之力。
[1]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2]卢盼盼.贵州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与分析[D].贵阳:贵州大学,2015.
[3]罗征宇,舒正强.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岩溶山区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晴隆模式”的探讨[J].中国牛业科学,2014,40(03):80-82.
[4]田兵,冉雪琴,薛红,谢健,陈彬,武玉祥,王嘉福,王啸.贵州42种野生牧草营养价值灰色关联度分析[J].草业学报,2014,23(01):92-103.
[5]张再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对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N]. 贵州日报,2019-07-10(009).